人工智能与人类进化

我原先想讨论的话题是“人工智能是人类或智慧生物进化的必由之路吗?”但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这个题目非常庞大,无法在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讲完。那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人类进化,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进化的影响。

自然进化
通常我们谈到进化,想到的就是生物学的自然进化。你真的了解自然进化吗?先问问题:进化的本质是什么?也许这个太复杂,好吧,我们来做简单的命题判断:
一、进化让人类更高级,更完美。
二、进化让人类更有适应性,让人类可以在变化的环境里永远生存下去。
我猜很多人都会判断这两个问题都是对的。少部分人认为只有二是对的。真实的答案是,这两个命题都是否定的。

自然进化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构成。遗传变异让生物父代和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产生差异,这些差异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自然选择,就是环境对生物个体进行“筛选”,有利的变异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

自然进化产生的是适应性,而不是完美。进化不是变得更“高级”,也不是变得更“聪明”或更“复杂”,而是更适应环境。比如:病毒和细菌——相比人类,它们的结构更简单,但却极其适应生存,可以迅速繁殖,并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鲨鱼、鳄鱼、蟑螂——它们几亿年几乎没有进化变化,因为它们已经足够适应环境,没有必要变得更复杂。
所以第一个命题的判断是否定的。

进化产生的适应性是有局限性的,某些自然进化可能导致族群“退化”,让生物走向“死胡同”,最终消失在历史中,只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才能发现它们的化石。那些巨大的恐龙化石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它们无法应对某些突发的环境变化。自然进化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结果,环境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进化也是持续进行的。

生物学进化
除了自然进化,还有其他进化手段吗?有的,一些新的手段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产生,逐渐脱离狭义的自然进化。比如人类已掌握几千年的育种技术,培育出各种粮食、蔬菜、水果、动物,本质上这也是一种进化。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替代环境充当了进化的选择者。看到这里,你是否有种战栗感:人类在蒙昧的初期,已经开始偷取造物主的权柄。
实际上,人工育种比你想象的更甚,因为它不但能利用自然变异,还能诱导变异,有目的地选择和加速变异,完全打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快速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类型。看看那些大小各异、犹如不同物种的狗狗和猫猫,你就能明白这一点。人工育种是一种特殊的、加速的、定向的进化形式,在短时间内改变了物种的基因库。

在生物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打开了基因的天书,掌握了进化的本质,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去理解、解读这部天书。即便我们才刚开始理解,却已发展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从基因中提取各种生物特征,并嫁接到不同物种。

进化的高级形式
除了生物学上的进化,伴随人类诞生的还有一些更高级的形式。从广义上讲,自然进化、生物学进化,和这些高级形式的进化,是我们这个宇宙整体进化的一部分。现在让我们讨论这些高级形式。

认知进化
认知进化指的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思维能力、信息处理方式、学习能力和意识的逐步发展和演变过程。它不仅适用于人类,也涵盖其他动物(如黑猩猩、乌鸦、章鱼等)在智能上的演化。它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但聚焦于心智和神经系统的变化,而非单纯的物理特征。以下是从生物学角度观察到的几个阶段:

  • 一、原始生物的刺激-反应机制,比如最早的生命形式如单细胞生物,几乎没有“认知”,它们只是基于刺激-反应机制存活。
  • 二、神经系统开始出现,比如海绵、水母靠简单的神经网络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 三、出现复杂行为与学习,在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中,认知进化表现出条件反射和基础学习能力。
  • 四、具备社会性与协作、能使用工具,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比如灵长类动物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如社会学习和简单的交流。黑猩猩使用工具、海豚通过声音沟通,都是这一阶段的体现。
  • 五、人类认知对其他物种是断崖式的碾压,主要有以下特征:
    • 复杂语言:让人类能够共享信息、讨论过去与未来,甚至构建虚构的概念(如神话、宗教)。
    • 文化传播:知识不再仅依赖基因遗传,而可以通过社会学习(例如长辈教授后代)。
    • 符号与数学:人类开始使用抽象符号进行计算、记忆和推理,这是大部分动物无法做到的。

在自然进化和认知进化的基础上,整个人类文明还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进化和技术进化。这两者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还可能决定未来人类进化的方向。

文化进化
文化进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在观念、习俗、知识、技术、艺术和行为模式等方面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和传承的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由基因决定,而是通过学习、交流和模仿传播的。它是一个快速、非遗传的适应机制,使人类能够在不改变生物结构的情况下应对环境挑战。文化进化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 语言诞生于约10万年前,极大增强了信息传递能力,使得知识可以代际传播。
  • 农业革命发生在约1万年前,人类从游牧狩猎转向定居农业,催生了城市、国家、阶级制度。
  • 文字与宗教产生于约5000年前,文字让知识可以被记录,宗教提供了共同信仰,促进了更大规模社会的形成。
  • 科学革命发生在500年前,理性思维和实验方法取代了迷信,科学技术开始加速发展。
  • 信息时代开始于50年前至今,互联网和数字科技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彻底变革。
  • 人工智能时代?这个还没有定论,留待后人评说。

技术进化
技术进化(technological evolution)是指人类工具、系统和发明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的发展过程。它与文化进化密切相关,但更聚焦于物质和工程领域。技术进化既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也是推动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引擎。技术进化大致经历了这些阶段:

  • 石器时代开始于30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提高生存效率。
  • 农业革命发生在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发展文明。
  • 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机器开始取代人力,社会结构因此巨变。
  • 信息革命发生在上个世纪中期:人类发明计算机,然后是互联网。
  • 智能时代在本世纪: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可能彻底改变人类本身。

技术进化有其显著的特点:

  • 首先,它的发展是指数级加速。例如,计算机的算力每18个月翻倍(摩尔定律)。
  • 其次,它不依赖个体记忆,可以被记录、优化、共享。
  • 最后,它的成果进一步加速、加剧改变自然选择的规则。

认知进化、文化进化和技术进化这三种形式的进化,逐步脱离自然进化的范畴,脱离生存适应性,我暂时将它们统称为文明进化。文明进化的产物,是人类不断演化中的思想、文化、技术和整个人类文明。在我们这个物种脱离母星、跨入星际之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判断文明进化的“适应性”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跳过这个,开始讨论今天的主题——人工智能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人工智能和自然及生物学进化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和生物学进化没有直接关系,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错的。今天的人工智能基于电子技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也有一些前沿的生物人工智能研究,比如Cortical Lab CL1——这是一台可以部署代码的生物计算机,其本质基于生物的神经细胞。还有FinalSpark在去年发布的Neuroplatform,也是一款生物计算平台。受限于目前的脑科学,这方面的进展较慢,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的大脑是自然界最不可思议的馈赠,基于生物技术的人工智能对人类更有亲和力,我们没有理由忽略它。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其他生物技术(如干细胞、基因编辑)的发展,我们或许会找到一条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途径。在这条途径上,人类的生物进化和人工智能进化合二为一,没有区别,这或许是当下生物人类更能接受的方式。

其次,人工智能会加速自然和生物进化。人工智能已经加速了其他学科的发展速度,尤其是耗时耗力的工程学科,如脑科学、神经科学、基因工程及其他生物工程学科。这些学科的进步,会让人类掌握更多造物主的权柄,挖掘更多造物主的秘密,从而控制生物进化方向与速度。

人工智能和文明进化
人工智能的产生是技术的直接产物。它的诞生,对人类文明进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接下来让我们从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尤其是后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方式,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认知进化:

  • 首先,它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人工智能搜索、推荐算法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获取习惯,极大提高了知识获取速度,降低了学习记忆的成本,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和认知偏差。
  • 其次,它改变了决策过程: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数据,让人类有机会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决策模式,使人类更依赖数据驱动决策,减少直觉与经验决策的比重。但必须看到,受限于当前技术,这些决策类似“黑箱”,人类尚无法完全理解和解释。
  • 人工智能还在冲击文学、艺术、音乐等依赖人类情感与创造力的智力活动,目前人类仍无法完全理解这些冲击的影响。

人工智能直接导致了伦理和哲学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或许将是下个千年人类的使命:

  • 第一个挑战是道德判断的边界:自动驾驶的“电车难题”、算法偏见与公平性争议。
  • 第二个挑战是人类主体性的动摇。随着人与机器的界限模糊(尤其是基于生物神经细胞的人工智能出现),人类作为地球唯一智慧种族的骄傲将被彻底否定。如果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人类要如何定义自身价值?
  • 第三个挑战是将意识与自由意志等哲学概念推到科技前沿。无论人类是否解密它们,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意识可以人工制造,焉知我们不是他人的造物?我们所谓的意识与自由意志是否根本上是虚幻?若无法解密,人工智能是否只是一个更聪明的机器?我们是否可以高枕无忧?
  • 第四个挑战是大众对技术的依赖与失控焦虑:人工智能决策黑箱化带来的不透明性与权威性危机。
  • 第五个挑战是自动化与效率提升导致的就业结构变迁及社会革命。若处理不当,这场革命可能成为人类浩劫——某些富人可能认为,仅靠人工智能即可维持生产服务与基因库,穷人将失去存在理由。
  • 第六,人工智能将重塑人际关系:社交机器人、伴侣机器人、保姆机器人将影响人类的情感联结。

人工智能将重塑技术进化

  • 首先是自动化与效率提升: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将引发生产力革命。
  • 其次,人工智能可能让科学研究迎来指数级加速,促进跨学科融合。

人工智能会冲击艺术创作

  •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绘画、音乐、文学)正在颠覆传统创作流程,挑战“艺术为人类独有”的观点。
  • 它引发了对审美与原创性的重新审视,间接导致版权争议。
  • 它降低了艺术创作门槛,让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可能形成去中心化创作。事实上,这已成为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内容的主要来源。
  • 最后,许多人担忧:若依赖人工智能,人类是否会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

人工智能将重构文化生态

  • 文化传播与消费领域,人工智能主导的算法推荐会导致信息茧房与审美固化,塑造刻意的信息偏差与同质化偏好。
  • 人工智能对虚拟偶像与元宇宙类游戏产生重大影响,引发数字身份认同、二次元文化认同等问题。
  • 谁掌握人工智能,谁就可能掌握文化霸权,通过技术手段主导新世纪文化认同,边缘化其他文化,挑战文化多样性。
  • 此外,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弱化与人类深层思考能力退化。

人工智能对文明演进的长远影响将是深刻而革命性的:

  • 首先它将变革社会结构
    • 技术红利分配加剧经济不平等,制造“无用阶级”的潜在危机。
    • 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可能导致国家权力再平衡,这一过程危机重重。
  • 其次它对我们文明存续形成挑战
    • 首先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质疑,这种质疑在技术奇点后可能急剧增长。
    • 其次,它拓展了文明边界:物质世界中,人工智能或成为太空探索主力;虚拟世界更是人工智能的主场。

人们一直在讨论技术奇点,但我们是否预见到奇点后的世界?人类还会继续存在吗?人类文明是否存续?抛开这些大问题,我们不妨思考其他问题:

  • 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展出真正的意识?
  • 如果意识可被制造,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
  • 若人工智能拥有意识,是否应与人类享有同等权利?
  • 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人类该如何定义自身核心价值?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工具、奴仆、平等伙伴,还是两者的融合?

最后,提出一个更尖锐的问题:
如果某人通过合法途径掌握人工智能,进而掌控整个星球并获得永生,陪伴他的是最忠心的人工智能;发展其个人文明的也是人工智能,且他拥有地球基因库并能随时开发适应新环境的基因片段——那些“无用的人类”还有必要存在吗?他一个人的文明是否算人类文明的延续?这样的文明会是某种终极形态吗?

Category:

Related Posts